不鏽鋼有430、304、316...? 這代表什麼意思? 為什麼有的304不銹鋼還是會生銹?又,什麼是201/202不銹鋼、如何判別?
家用品不鏽鋼可大分為430、304 (18-8或18-10)、316(18-12) 三個等級。
★430不銹鋼:鋼+12%以上的鉻可以防止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氧化,稱之為不銹鋼,在SUS的代號為430號,因此又稱為430不銹鋼 。但430不銹鋼無法抵抗空氣中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氧化,因空氣中的酸性化學物質愈來愈多,所以430不銹鋼不常使用一段時間後,仍會因非自然因素而有氧化(生銹) 的情況。
★304不銹鋼:鋼+18%鉻+8%鎳→可以抗化學性的氧化,這種不銹鋼在SUS代號中為304號,因此稱之為304不銹鋼,因其比例為18%鉻與8%鎳,因此又稱為18-8不銹鋼(如果鎳比例達10%,則為18-10)。台灣俗稱為「正白鐵」 。
★316不銹鋼:但空氣中的化學成分愈來愈多,有些污染較嚴重的地方連304都會有生銹的情況;所以有的高級鍋具或餐具,會用12%的鎳來製作,以使其更耐用更抗蝕。而除了鎳的含量較高以外,如果添加了「鉬」抗腐蝕。這種不銹鋼稱為316或18-12不銹鋼 。
※補充說明:18-10不銹鋼,要看有沒有加「鉬」這種金屬。如果有加,就是316。如果沒加,就是304。照理來講,有加鉬都會特別強調。所以,一般的18-10,大都是304不銹鋼。
這三種不銹鋼,傳統上最簡單的分辨方式為:用磁鐵吸底部,吸得住的是430,吸不太住的是304、18-10、或18-12。等級愈高的不鏽鋼,磁鐵愈吸不住。但304鍋子的鍋緣、或是湯匙的前後端,有時會吸得住,是因為拋光所產生的磁性。所以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吸底部。
不過,近年來,有些廠商,從中國進口工業用的201或202不銹鋼,用磁鐵也不一定會吸,但這種不銹鋼的等級比430還差,遇到酸鹼性較強的食物或長時間烹煮時,有時會有重金屬釋出的問題(因此,201/202不銹鋼使用上要避免盛裝酸鹼性較強的食物,例如鳳梨苦瓜雞)。所以,傳統的磁鐵判定304不銹鋼的方法,已經不太適用。
那,如何判定呢?
1.先看商品標籤,主要看材質與產地--如果是304或316不鏽鋼,絕大部分都會在商品上標示304、18-8、18-10....。而如果是2字頭不銹鋼,標示大概會有兩個特點: (A)材質:只寫高級不銹鋼。不會標明是201、304、430... (B)產地:中國大陸、PRC、台灣設計或台灣監製。
2.如果產地是台灣,再去用磁鐵吸底部,很容易吸住的是430,不太會吸的是304或316不銹鋼。
至於為什麼有的304不銹鋼還是會生銹?--主要是使用環境。
所謂的不鏽鋼,比的是誰的生鏽速度比較慢。就跟保溫瓶比的是誰溫度回到常溫比較慢一樣。304不鏽鋼或316不鏽鋼,在一般環境下,放個幾年都不會生鏽。但如果是用在酸鹼性較強的環境中(例如製作肥皂、或是工業區),304不鏽鋼還是有可能會生鏽的。這種情況下,建議使用更高等級的316或18-12不鏽鋼。
@慶泰餐飲用具批發有限公司版權所有,轉載或分享請註明出處。